常州首座“海綿”污水廠試運行 設有“雨天模式”
常州首座“海綿”污水廠試運行 設有“雨天模式”:記者近日從常州市排水管理處了解到,戚墅堰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日前順利竣工并投入試運行,該處理廠污水處理量由5萬噸/日提升到9.5萬噸/日。據了解,該污水處理廠還是我市**座“海綿”污水處理廠。
據了解,該工程于2014年9月開工建設,作為市重點工程,其擴建規模4.5萬噸/日,同步建設增加處理雨天合流污水能力5萬噸/天的加砂沉淀池。
專門設有雨天運行模式
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工程管理科王寧是該工程項目負責人,他向記者介紹說,在戚墅堰污水廠三期工程建設期間,需要準確定位開挖面涉及的所有管線,排查清楚管線走向、埋深、材質、運行要求等各項重要資料,靠近管線處做好標識標記,必要時采取加固措施,再開始土方開挖,確保運行、施工“雙**”。設備電氣等安裝調試過程中,對安裝細節、控制線路走向、設備性能等各個環節提前了解并把關,確定**方案,做到“設計、施工、安裝、運行”無縫銜接。
在今年汛期嚴峻的防汛形勢下,新建成的污水廠有了加砂沉淀池的“保駕護航”,開啟“雨天運行模式”,從容應對各種挑戰,實現了全天候高效處理污水。
這還是一座“海綿”污水廠
在增加除臭工藝改善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時,三期完工后的戚墅堰污水處理廠還是一座“海綿”污水廠。
據了解,戚墅堰區域地勢偏低,戚墅堰污水廠雖然比周邊地塊要高,但暴雨天氣時,梅港河水位上漲很高,造成雨水排放頂托,極易造成廠區積水,給汛期污水處理帶來較大難度。該工程運用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的理念,對廠區的地坪、綠化和雨水排放系統進行了改造,讓雨水能優先排入下凹的綠地,確保道路和建筑的**。同時將局部淹澇嚴重的地方改造成雨水花園和下凹式廣場,把暴雨時來不及排的雨水先存起來。此外,還實施了針對雨水凈化處理改造,巧妙地在屋頂雨水排放立管上安裝分離裝置,把落葉和初期污染嚴重的雨水棄流。辦公樓前廣場上的雨水收集后先通過過濾裝置處理后再排放。在道路一側修建植草溝,道路雨水通過植草溝去除污染物后再排放。另一方面,經過凈化的雨水儲存起來,可以作為上等的水資源加以利用,比如車間用水和綠化澆灌,也減少了自來水的用量。